統一新羅主要跟唐同期,但看來並沒有什麼唐的陵制。平地起積石大塚,並按區域聚集,並不依山,草原翁仲傳統也沒有波及半島,應該主要是東北亞原生的墓葬形式。慶州市區幾處陵區內部分佈均較散漫,明顯有規劃的是郊外的新羅早期五陵和西川西岸的武烈王陵。前者自成一個分為內外圈的陵園,共用一坐東朝西的拜殿,並非晚期李氏朝鮮丁字閣;後者則呈前後直線排列,且後面四陵均為大塚,視覺衝擊力很大。

夜晚的路東裡古墳群,封土上的大樹。

西川西岸武烈王陵及王族墓群
比較特殊的是新羅文武王陵,在東海岸的海中礁石上,與陸地以海水隔開。究竟是確實埋葬於此,還是基於這個海岸景觀的傳說附會,很是懷疑。但附近有感恩寺址,石塔確實是新羅原物,祭祀文武王陵所設,略可作依據。

轉至首爾周邊,李氏朝鮮的陵寢分佈遠較新羅時分散,在漢城的各個方向。多了儒家祭祀元素,但拜殿是前出龜頭屋的丁字閣,前無踏步,兩側出踏步,並分禦階和神階;丁字閣後部與神路連接處有橋的意向,暗示閣四周空間的水性;封土建在壘起的高臺上,從下方無法望見石像生佇列;封土三面起牆;石獸除了在神路上的之外,圍繞封土頭向外沖牆分佈;積水在西南側,這些都不是中國制度,何況石像生本身就是草原之物。再聯繫首爾昌德宮的佈局,考察朝鮮半島材料的確有助於理解東亞。

水原莊祖隆陵

首爾成宗宣陵封土及石像生

宣陵封土旁望向丁字閣和首爾市區

首爾中宗靖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