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6日星期日

飛越歐亞草原 Flying across the Eurasian Steppe

2009年夏天,去意大利做交换生。从北京到阿姆斯特丹转机途中,舷窗边的座位视野很好,又凑巧赶上整个欧亚大陆几千公里上空都是晴朗到一览无余的天气。因此,十多个小时的沉闷飞行,对我来说成了一次视觉的旅行。

从北京到阿姆斯特丹,并不是沿着地球仪上的球面连线,从新疆、中亚飞过去,而是向北划一个弧线,从蒙古、俄罗斯、芬兰飞。想起单之蔷在单向街沙龙上说的,地球不是圆的,有的地方鼓有的地方凹,比如从中国到美国不是从太平洋飞,而是从北冰洋飞。信之。

从北京出发不久绿色就渐渐消失了,进了内蒙古,掠过包头,下边满眼全是黄色。真不知内蒙的草原究竟还有多少没有沙化,从这里吹起的沙尘暴我们都很熟悉了。


从记载来看,中国北方及蒙古高原地区过去近2000年以来,历经了多次沙漠化正逆过程的旋回。而这些沙漠化逆转过程见证了辽、金、元和清等王朝的兴起。这片地区水草丰美,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犯减弱,中原就出现了隋、唐和北宋等强盛王朝。而当中国北方发生沙漠化扩张时,刺激游牧民族南侵,北中国会处于混乱的统治状态。

包头以北,仍是一望无际的沙漠,但这里的沙漠比从北京到包头之间那一片的颜色要发红一些。实际上,这一大片就不是近年来水土流失造成的了,而是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着的大漠戈壁。这片戈壁,自古以来就是划分漠南蒙古与漠北蒙古的天然屏障。漠南蒙古与中国农耕地区经常在长城一线相接触;而漠北蒙古也就是清代的“喀尔喀蒙古”,与中国关系时近时远,较为疏离,以清康雍乾时期为最密切。当今内外蒙古虽然政权的分离并不太久,但它们之间自古以来的文化与政治分野实源于这片戈壁。


戈壁


蒙古高原上的丘陵地带,应该已经是蒙古国境内了。

这里属于蒙古高原。我在戈壁中发现了两个机场,当时怀疑是蒙古国的军用机场,回来后根据形状对照Google Earth识别出来了,第一个是达兰扎尔嘎朗(Dalanzadgad)的民用机场:



第二个是Bayantal的废弃苏军基地:


再向北,在蒙古国的腹地,这片辽阔的大漠戈壁才渐渐消失,机翼下方及其明显地出现了一道黄与绿的分界线。基本上是沿东西方向的一条线,长得望不见头。在它以南,是干涸的黄沙;在它以北,则是碧绿的漠北草原,在内蒙境内大概只有呼伦贝尔才能与之媲美。此时飞机已经高过一万米,视野很广,而这界限在如此大的尺度下分割得如此斩钉截铁,让我倍觉惊愕。


这是戈壁和草原分割最鲜明的地方。


这附近稍微有一点黄绿交错的过渡。


广袤的漠北草原,平坦地延伸着。成吉思汗的霸业,就是从统一漠北各部开始的。

过了Bayantal十几分钟后,飞机从正上方横穿了乌兰巴托。绿油油的草原中,乌兰巴托周围却有一圈土黄色的镶边,草原在城市周围不可避免地退化。后来见到的俄罗斯西部也是如此。
这是乌兰巴托市区的南缘,右下角有土拉河流过,这条河是当初大库伦选址的重要原因。


乌兰巴托形状像兰州一样,沿着河谷狭长分布,南北距离很窄。这是市区的北缘,有北部山体延伸下来的长条山岗伸入市区。


乌兰巴托看上去面积相当于一个大国的中等城市,但建筑密度很大,而且感觉分布机理比较杂乱。

在此以后,从外蒙进入俄罗斯远东部分,便到了广袤的西伯利亚大草原。西伯利亚从西至东七千公里,从北至南三千五百公里,1000万平方公里,大到超出一个单一文明体的想象,却是人烟稀少,在飞机上很少能看到村庄痕迹。虽然水草丰美但缺乏其他资源,远东部分的人口还是倾向于向欧洲部分迁移,而中国在向远东输出劳工。

在西西伯利亚平原上空向西飞,景色有点单调,很长时间下面都是一个样,碧绿碧绿的,一直到天际线。


然后就到了地理课本上常讲到的,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有点像中国的祁连山,由一列列山脉平行排列组成一片大的山脉群。


过了乌拉尔山脉,进入欧洲。机下是与西西伯利亚几乎同样广袤的东欧平原。东欧平原看起来比西西伯利亚还要绿,而且是那种深绿与浅绿相间的,应该是森林和草原间有。俄罗斯拥有的森林面积占全世界的22%,飞在它的国土上空能够非常真切地感觉到。



东欧的另一点不同于西伯利亚的是,在森林和草原中流淌的河流分布超级密,并且不乏看起来十分丰沛的河,应该属于伏尔加河流域的水系。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令我十分感动,星星点点的村庄,往往是沿着一条河的岸边呈带状分布的,深蓝的河水、碧绿的森林、闪光的村庄……而且人口密度依然比较稀薄。


继续向西,进入俄罗斯欧洲部分的核心地区(莫斯科以北),城市分布较多。机翼下面出现了与乌兰巴托类似的现象:森林开始退化,原本一大片一大片的森林,在这里破碎开来,之间的空地能看得出并没有太多草的覆盖,有较多裸露的土壤。城市就像一个怪物,咣地一下被掷进森林和草原,激起了一片沙化的涟漪。


向西向西,继续向西。这片像海湾一样碧蓝的水面,就是欧洲第一大湖泊——拉多加湖。


其实拉多加湖并没有什么精彩故事,它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它是涅瓦河的源头。涅瓦河,这个名字连同它所造就的那个伟大的城市,令我神往。
“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
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
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
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

这是穆旦先生翻译的普希金的诗作《青铜骑士》,读到它是因为王小波在《我的师承》里面引用过,他说这是最优美的译笔。俯瞰着巨大的拉多加湖,脑子里一直回响着这首诗,不禁有些激动。难道真的可以看见彼得的大城么?终于,在将要飞过拉多加湖西岸的时候,在它的西南角一下子就出现了一条大河,带着拉多加湖的一汪碧蓝,向着碧绿的平原奔涌而去。我相信,这就是涅瓦河。



涅瓦河从湖中流出,先向南走了一小段,然后马上拐向西,在我舷窗下面蜿蜒。我的目光一刻都没有离开它,因为我知道在它入海的地方,就是那座大城。

令我没想到的是涅瓦河很短,在向南拐了一个弯之后马上就向西北方向入海了。于是,在这东欧平原与波罗的海相会的地方,在涅瓦河的三角洲上,这座大城终于华丽丽地铺展开来。这姿态不同于先前掠过的任何一座城市,霸气十足而又雍容典雅,足以承托起彼得那个雄心勃勃的梦。



圣彼得堡就在眼前了。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列宁……历史在这里轮番上演。来自中国河西走廊上黑水城的大批西夏文书也在这里。这是另一个收藏中国文物的重地。



这是圣彼得堡的市中心。涅瓦河在城里先后经过了两个分叉,在第二个分叉处的南岸,就是著名的冬宫。这是一座与我将要到达的罗马有着同样显赫历史的城市,能在它上空匆匆但却清晰地一瞥,已经是十分兴奋了。

飞过波罗的海之后云雾渐渐多起来,天色也有些暗了。下面是丹麦的哥本哈根,但云层遮挡比较厉害。


到阿姆斯特丹大概是当地下午五点多,慢慢看到荷兰填海造地的区域,典型的北欧色彩。


这些风车应该是风力发电用的,不是以磨面粉著称的所谓荷兰风车。


阿姆斯特丹市内的小河也不少,码头上停着快艇。河中央小岛上还有个小城堡。


阿姆斯特丹火车站。


余晖中的阿姆斯特丹。


将近八点,从阿姆斯特丹继续起飞,在瑞士上空看到一抹欧罗巴的晚霞。

23 条评论:

  1. 万事开头难啊。终于能喘口气了

    回复删除
  2. 终于看到学长的意大利行了。图片很有意思。我们是黄色文明,欧洲是蓝色文明

    回复删除
  3. 去了几次欧洲都是夜间飞行,原来白天可以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之前向你请教罗马的情况,但刚杯具了,法国佬拒签,可怜准备那么久!

    回复删除
  4. 是说法国拒绝你从法国进入意大利么?

    回复删除
  5. 这都拖了一年了,终于算动笔了

    回复删除
  6. 沙化和游牧民族的南侵好像挺有趣的。俺一直以为沙化只是近代的问题。

    回复删除
  7.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搞的“气候变迁与朝代更迭”这个课题,讨论还挺热烈的。

    回复删除
  8. 哈哈,你也开始搞图片战略了,不错不错。

    回复删除
  9. 在网吧上呢?还是没你图片多。不贴图说不清楚。

    回复删除
  10. 3G,哈哈,是呀!没想到去意大利是飞这条线,真的很棒。

    回复删除
  11. 是啊,我也是去了才知道。

    回复删除
  12. 行程中,法国十天、意大利七天,所以只能申请法签。可法签是如此变态!

    回复删除
  13. 已经在那边了?意大利七天会是非常充实的,尽量安排吧,辛苦点绝对值得!

    回复删除
  14. 哦,看你说行程中以为已经启程在途中了呢。那最后怎么安排的,就是法国十天结束?

    回复删除
  15. 很棒的旅行啊!看望朋友!

    回复删除
  16. 在飞机上,基本都是睡觉:)风景独好

    回复删除
  17. 难得一见的图片,精彩纷呈的画外音,令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作者对世界地理、历史的精妙解读,广闻与博学,这样的游历才不虚此行!好博!好文!好图!见识了!

    回复删除
  18. 一不小心偷窥了人家的军用机场,真是的……河流蜿蜒,傍水而居,随你飞过的痕迹,看大陆的轮廓,荒漠的奥秘。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