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0日星期六

原野上的寻觅——㈡雁门

1日傍晚,自朔州驱车至代县,沿途暴土扬长、吸烟者甚众,不胜烦躁。至暮方抵此国家级贫困县。进食、投宿,与征马会合。 2日晨起,阴天,由住处散步至县城主街,边靖楼雄踞于路端之天际。晋北幅员乃华北及中原腹地北扼游牧文化侵袭之首要堡垒,农耕游牧二者之地理区域交会于此,历朝以降,多以大同及周边地带为边关重镇,有明一代更于晋北各处营建诸多长城关隘城防以为镇守,代州城即其一也,为忻定平原北扼雁门关之前哨。今所见边靖楼者,明成化年间代州城中心之鼓楼也。 边靖楼之容貌甚壮,立于砖包城台之上,歇山三层四重檐形制,为国内城楼之规模最大、出檐最多者。其立面形象开阔而不失端庄,大异于清代北平诸低眉重头形象。楼上匾额,南曰“声闻四达”,北曰“威震三关”。予之最喜爱者,则其木构梁柱枋及斗拱之素面朝天,不见彩画,筋骨暴露,非古之雄关重镇难有此大壮哉。 自边靖楼沿路东行,途径形体小巧之州城钟楼,再趋东,入县城府衙大院之后院,则闻名遐迩之阿育王塔在焉。据闻佛陀入灭,经几世后遇天竺国之阿育王力促弘法,于中国各地立佛塔数十以善存舍利子,眼前之阿育王塔盖其一也。现存元至正年间砖作遗物,于传统藏式喇嘛塔下设覆仰莲及叠涩须弥座。 由于代县到大同已经有了高速公路,因此每天只有9:30的一班车向北经过雁门关的路口。我俩匆匆看过代州文庙、城墙赶到车站,在车上遇到一个同样旅者模样的年轻人也是去雁门,打听才得知是清华建筑系的谭兄,于是同行。 从代县到雁门关,要盘山翻过作为雁门屏障的雁门山,恒山余脉。车行在山腰上,屈曲盘旋号称十八弯。两山之间即是深谷,虽然没有06年所经湘西猛洞河峡谷的谷深,但雁门雄关的险峻已经赫然在目。翻山之后下降处右侧是通向雁门的岔口,我们三人下车沿一条干涸的小溪上行,大概2km之后到了雁门关。 在关口处的示意图上显示曾经的雁门关面积很大,连关城、军营、边墙带各种军事设施相当完备。但实地看来,曾经的建筑已经所剩无几,只有关楼和其前方的李牧祠遗址、后方的闸楼尚存。登上闸楼城台,上面仍然有城楼遗留下来的石柱础。雁门关楼很显然是复原建筑,质量比较差,和两三年前的照片对比就已经破损多处,唯前方李牧祠及点将台遗址可观。其实此地的看点在于周边地形——关楼前方两山对峙,峡谷上升,而雁门关雄踞于峡谷之端,加之两侧有边墙防卫,的确易守难攻。回想之前行车所经过的山地,雁门之作为历代厮杀之战场也就不足为怪了。后晋石敬瑭向辽国自称“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从此,在山西北部,雁门山就成为了后晋和契丹的分界线,雁门关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相对峙的前沿阵地。然而见证历史的遗迹,的确所剩不多。 图为雁门关外点将台遗址 谭兄彪悍,打算自雁门沿长城步行穿越至广武城,而我和征马要在天黑前赶到山阴,于是就此别过,在关口打了一辆车到雁门关以北的广武城。 快到广武时,两侧已经逐渐显露出夯土长城,这是此行最为壮阔景象的前奏。下车顺路找到了位于长城外山脚下、大运高速公路边上的旧广武城。此城虽城墙为明代时包砖,但其主体规制和构造均为辽代遗物,绝对难得的一座古辽城,为辽宋时期的军事要塞,杨家将追击契丹并大败之,即在此处。此地极端贫困,加之路途崎岖、交通不便,使广武城保存相当完整。城墙呈规整矩形,高仅5米而已,城东门上有北方常见的砖雕,入城,见城内荒芜一片,人迹罕至,在正午的烈日下,当年官兵居住的房屋仍在。我们进得一小院,院墙是乱石垒成后抹黄泥而成,房屋墙壁亦然,而黄泥已经剥落,屋顶已经塌陷。院中布置无规则,低矮小房奄奄一息,荒草丛生。车琳琳,马萧萧,在晋北大地戍守边关的岁月,就是这等艰苦。旧广武城的西部现在仍有古代戍边将士的后代居住,有些房屋是半地穴式的。偶尔有一辆驴车慢吞吞地向城外挪动,为数不多的居民们在一个破旧戏台旁蹲成一片,沉默寡言,目光呆滞,茫然地看着我俩走过。 很难得地在城西墙外找到一个饭馆充了饥,正待打听广武汉墓群的方位,但刚一出门我就在面前一片广袤的原野上隐隐约约看到远处薄雾中一片隆起的深色小丘——汉墓群!那里离旧广武大概一公里左右,我俩兴奋得来不及从旁边的路上绕,径直穿田地而过。地里的植物很茂密,不好走,遇到非常多像手指一样长的小蜥蜴,听到我们的脚步,飞快地四散奔逃;还很抱歉地惊起一对正在野合的鸟,“咕咕”地飞走。



眼前的汉墓群,是汉代时在雁门一带戍守边关、抵御匈奴的将士之墓,和其他汉代葬制一样都有一个平均直径十米左右的封土,大小不一。每一座墓的封土上都插了一块小石牌上面标着它的编号。远古的将士们,当然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只能以数字作为标识。



在汉墓群的东北角有一座突兀的烽火敌台。有趣的是,此台为明代修建长城时所建,而在这里的士兵偷懒不想再从平地垒砌城台,就近利用汉墓群里这座最大的封土,直接在封土上修建了敌台。上面的包砖早已不存,露出黄色的夯土,素面朝天,古拙扑面。汉墓封土、明长城的敌台,就是在这样一种巧合的条件下结合在一起。登上它,回望广,土色城墙卧倒在边塞的山脚下,长城在它上方的山脊上蜿蜒起伏,鲜明地标识出军事对峙线。大运高速公路横亘在二者之间,呼啸而去。眼前是密密麻麻的280多座汉墓,相互偎依着错落排布在广武城外、长城脚下这片边塞平原上,苍凉的远山隆起,是它的背景。中国仿佛一本倒扣的大书,中原与塞外就是摊开的两侧;而雁门一线,正是这本书的书脊,在不断的开合之中,书写了生生不息的历史。边关的风,在这里吹了近2000年,无数批边关士卒来了又走,上演数不清的惨烈战斗,演绎着农耕与游牧两种文明之间长久的拉锯战史。“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当年的豪言壮语被历史所掩埋,长眠此地的汉代将士平静地安息经年,直到今天。 偏僻的广武城和汉墓群一代,其自然面貌多有雄壮沧桑之神,而少秀丽温婉之景。在这里要获得最好的视野,还是要回到东侧路上,向南从桥下穿过高速公路(桥洞和旧广武之间有所谓“旧广武汉墓群”,与其他汉墓不同的是,这几座封土是分为两级台地夯起的),从左侧走进去,就是新广武城所在——新广武是明代所建军事要塞,是长城防线屯兵的军事城堡,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城墙已经不完整,遗留有当时的破旧民居与过街楼、一段城墙,和旧广武类似。新广武城是和山上下来的长城结为一体的,在南墙外一处明显的山丘上,敌台还留有完整的包砖。我俩很费劲地爬到这个敌台顶上,从这里可以看到整个广武山地和平原的全貌。从山上延伸过来的长城一直接到此楼脚下,又在另一侧走向远方;广武城外,塞外的雁北高原一马平川,薄雾里深色的广武汉墓群若隐若现。 这完全符合我印象中的晋北,苍凉、雄健、广袤、孤寂。 将近日暮,在广武城外高速出口拦车,过桑干河去山阴,并转车至朔州。

9 条评论:

  1. 雪中的雁门据说是最漂亮的,嗯,我的欣赏水平现在也只能停在直观的好看不好看上了……

    回复删除
  2. 说实话雁门关的人为建筑没有什么好讲,很晚近重修的。但山势非常雄伟。

    回复删除
  3. 雁门关,雁门关,唉唉,我扼腕叹息啊 。。。

    回复删除
  4. 想起了天龙八部吗?

    回复删除
  5. 回忆呀回忆,几天前只身逛汉墓,爬长城的情景。不过雁门关是个遗憾。

    回复删除
  6. 哇!这个汉墓群!看样子比邙山上的密集多了!!

    回复删除
  7. 但是比邙山的小多了

    回复删除
  8. 从佛光寺到代县时,已然是日暮时分。从旅店到阿育王塔,不远。当时塔的前后也是架子。在雁门关前,想着乔峰面对绝壁和阿朱的感受,竟然恍惚间回到了千余年前的空间……我们似乎到过旧广武城,南北皆有城门,城墙大致留着旧日规模,人不多,从南门进入,直到北门,才见了一位老太太。一切都沉没在旷远凄凉之中……

    回复删除
  9. 那应该就是旧广武,新广武城墙已经只有一小段了。雁门关及广武主要就是古迹和其周边的环境、地貌再加上气候放在一块儿调和成的那么一种旷远的感觉,非常苍劲。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