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夏到2011初,我在北京朝内小街的孚王府里住了一年半,留下记忆颇多。最近搬离此地,拍照以留念这段在文物中的起居生活。
此府原为乾隆初年所扩建建怡亲王府。第一代怡亲王就是雍正器重的十三弟允祥,其府邸本在王府井一带,死后得到极高礼遇,府邸被改为贤良寺,其子弘晓世袭了怡亲王王位,即在朝阳门内赐建了这个府。怡亲王地位一直比较高,传了六代都没降爵,到咸丰朝第六任怡亲王载垣成为咸丰临终指定的“顾命八大臣”之首,所以此府在亲王府中也是规格较高的。载垣在辛酉政变中死去,王位和王府也被剥夺。三年后,此府赐予刚满20岁的孚郡王奕譓,乃称孚王府,亦称九爷府。
因此虽然名称随着易主而改为郡王府,但该府的建筑还是一个标准的亲王府,而且是规格较高的亲王府。前后四进院落,东中西三路。东路已不存,中、西两路完好。
此府在清亡后辗转易手多次,后被杨宇霆购得。1929年被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租用,成为该校的校舍。女子文理学院本来在众议院旧址开办,然而众议院原是北平大学法学院使用,一直要求归还,最后在1929年以武力夺回,演了一出“女子文理学院与法学院争校舍案”。女子文理学院失去众议院,却“因祸得福,将破烂的众议院换得了一座华丽的九爷府”。孚王府办学盖始于此时。该校到抗战的时候就没有了,直到建国后被科学院进驻。
《老照片中的大清王府》一书收录了女子文理学院理科的一张毕业生合影,时间是1930年。位置就是后寝殿月台上,后面小院里是我们现在的小报告厅和浴室。


银安殿内部天花(趟水过河摄)
孚王府也是北京保存最完整和原真的王府,不但建筑没有做过什么维修,连院里的地面都是原来石条和青砖铺的。翻新的恭亲王府、醇亲王府什么的都是浮云。孚王坟也是北京现存比较完整的王爷坟,他家的东西比较有福。
但钙钙说这天花像是后人动过的。
孚王府也是北京保存最完整和原真的王府,不但建筑没有做过什么维修,连院里的地面都是原来石条和青砖铺的。翻新的恭亲王府、醇亲王府什么的都是浮云。孚王坟也是北京现存比较完整的王爷坟,他家的东西比较有福。
但钙钙说这天花像是后人动过的。

银安殿檐下的天空
后寝门,或者二宫门。前朝和后寝的分界,用作所长办公室和财务室、医务室什么的
后寝殿,当时应该被用作萨满教祭祀的神殿。这两年的生活,每天出门或者去洗澡,都是围着它前后左右地转。
后寝殿正面。面阔七间,单檐歇山顶,满铺绿琉璃瓦。西边三间用作会议室,中间两间是期刊阅览室,东边两间是法国远东学院的办公室。后者办的讲座不错,李零先生常来参加。
后寝东配殿。研究人员的办公室。
后寝殿前的大月台。每天一出宿舍就看见它。晚上老有人在这儿打电话。
将近三百年的大海棠,把后寝院遮得严严实实的,可我从没在开花的时候拍过照片。
老紫藤(朋友指正:是海棠)长疯了,要是寻常人家的四合院,这一棵紫藤就能把院子撑满。
后罩楼,背后就是东四三条了。我在二楼当中间儿那间屋里住过一年,算是在王府中轴线上。后来搬到西边去了。
这楼一层作图书馆用,藏书颇丰。但建筑年久失修,上楼的木楼梯岌岌可危,二层的楼板走起路来都会震。据说在二层屋里墩地,水会顺着砖缝漏到一层去,把图书馆的书给洇了。

住过的屋子

孚王府著名大狸猫,名唤“庆仔”,某学长研一入校时带来的,现在该学长已毕业工作三年后又读博,今年博三了,庆仔也是高龄了,在府里不可一世,充当王爷,几乎所有母猫都是其妃妾,子嗣无数,被各处领养。(蛋挞出品)
可惜我们搬走之前一个月庆仔失踪,四处都找不到,希望是外出拈花惹草了,没坚持到最后。很神的是,元旦去涞水庆化寺花塔,竟在庆化寺里见一与庆仔一模一样的大猫。涞水乃怡贤亲王万年吉地,孚王府前身亦为怡亲王府,莫非庆仔见人去府空,至彼处寻根也未可知。
草木皆亲,一直打算去孚王府,到现在也没有成行,时间真快。
回复删除相遇相惜,相伴相牵,让我们一起缔造温馨家园.[ 李梓新闻工作室] 因您的加入而温馨,因您的佳作而精采! 欢迎您常回家看看!
回复删除据说北京这些王府大院,新中国建国后,各部委就像清朝入关跑马圈地那样能占的全占了。现在有钱盖新办公大楼了,也不知道是否把这些归还个给公众?你的研究生居然是在王府里度过的?!厄,除了羡慕之外不知道还能说什么了。
回复删除孚王府,现在是不是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斜对过,曾经多次从其门前路过
回复删除今天才知道,原来你住这么好一地儿啊!我们已经被赶到良乡了,,,
回复删除那个天花看样子是动过的
回复删除就知道能看见庆仔的照片
回复删除能够留下点东西算是万幸了
回复删除我也想去住!
回复删除哈哈,雪景那篇照片里你就留言想来,转眼就一年了
回复删除必须的,流水的学生铁打的庆仔。
回复删除我看有几块是明显换过的,还有缺失后拿素面板子补的。不过原物似乎还不少。
回复删除现在不是了,已经搬走了。目前空置状态。
回复删除已经搬出来了,现在在中关村,交通是方便了,可太乱,四环成天嗡嗡嗡,不比王府安宁。你还用在良乡呆着么,课程都结束了吧?
回复删除是啊,王府都是机关单位办公用,中央占了中南.海,次一级的就去找王爷呗。腾退还有产权问题。我们这儿搬新楼了,这王府空着,但产权还在,没交给文物局或者园林局,也就谈不上开放参观。估计还会出租的。人家没买地没过户,当初占了就是产权,还怎么说?
回复删除王府不错,中路建筑真是完整阿,
回复删除我靠,看那哥仨的精神样......
回复删除西路要是把小房拆干净应该也不错
回复删除哦?哪三位?
回复删除刚反应过来,说的是那三只小兽,哈哈
回复删除九爷府是乾隆初年扩建成的,入住的是第二代怡亲王弘晓。那紫藤也不是上百年的旧物,当是人民共和国时代的东西,当然,也有几十年了。
回复删除之前应该赖在你那睡上一宿~感受一下王府的地气,呵呵,以后咱住中南的海去
回复删除这事儿就靠你了!到时候别忘了哥们儿
回复删除我想知道那为什么春节时还要有中科院的人在里边值班。
回复删除貌似现在王府后部被政府要人占据了,不太好进
回复删除那是旁路,本身就没有古建了。
回复删除你照的那张“紫藤”我印象中是“海棠”吧……我印象中按照方位应该是海棠。紫藤是缠在小凉亭上的吧——就是那个东西各一个的小亭子。真希望中科院能一直在这儿“看门”……
回复删除哦,是吗,紫藤和海棠这两样东西我分不清楚,写的时候还犯嘀咕来着。这回明白了。不知道这里以后会怎样啊。
回复删除也许会变成开放景点吧,然后再里里外外粉刷一遍……不过我是不希望的……有些自私哈。期待你春天的时候能回去看看,然后再拍下漂亮的照片,尤其是没拍过的海棠……期待向你讨教拍照的时候哈~
回复删除希望不要粉饰,现在这样真的挺好的。搞成恭王府就毁了。有空去东城的时候就会回去看看的。不过我觉得你的照片别有特色,我也很喜欢。
回复删除要是拍到花开时节的王府就更好了。海棠实在是太美了
回复删除好像花开的时候我都没在王府住,印象里都是秋冬在那住来着。可惜。
回复删除或许是因为心境吧……不同的心情会产生带有不同情感的照片。谁知道呢……我也不太懂那些什么产权,不过还是希望这里能就这样,不被外力作用。其实王府里花的种类还是很多的……尤其我小时候。模模糊糊记得,那时冬天好像还有梅花。
回复删除梅花现在肯定没有。希望在开花时去看看。
回复删除博主拍的孚王府照片真好!喜欢古建这种自然旧的感觉。以前一直有声音说要把孚王府腾退,但东边王兆国不动,西边住户难迁,中路又分做了不同单位,关系乱麻一般,不成想中科院竟然搬走了。PS:楼主在里面住了这么长时间,真羡慕,以前我想进去一次都不行,呵呵。
回复删除http://hi.baidu.com/
回复删除这个百度空间的主人也是里边的学生呢……他的空间里有很多关于孚王府的内容……我是在他的空间里才分清了连翘和迎春……前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把唯一的一棵樱桃也彻底压塌了。前几天下的雪也许是因为无人的关系,现在还没化呢。
你给的链接是百度博客的首页,不是具体某个人的博客。但我大概知道你说的是哪个了。我拍的那组雪景应该就是你说的那一场。
回复删除谢谢!这个王府的状况还是不错的,比较原真,看来被单位占用也有很多好处啊,反倒是比作为文物景点开放参观的要好得多。中科院占的是最主要和面积最大的一块。其他地方还是老样子,乱乱糟糟。
回复删除进驻单位只要别大拆大改,总还算能够保住古建。
回复删除没错
回复删除能住在那里,真幸福。春节和一位上年纪的老师聊天,他回忆说小时候住在东四二条的一个王府里,王府很大很气派,一定是什么大人物的府邸。小孩们躲在角落里看大人们跳舞(说花园当中有座西洋的玻璃亭子),晚上不敢走过长廊去厕所(说厕所里有促狭的小鬼会在上厕所的时候拍小孩屁股),还听说藏书楼的二层闹鬼……但是后来回北京寻访,王府已经不在了。根据他说的“东四二条4号”,和“很气派”、“大人物”来分析,应该就是孚王府吧,但可能是因为他岁数大了,回北京的时候也许找错地方了。
回复删除应该是孚王府,东四二条是个半截胡同,往东走到一半就拐到三条上了,全是因为孚王府的存在。二条西段应该也没有别的王府。西洋玻璃亭子……真想看看。可惜现在王府的花园已经没有了。另外,我就住在所谓闹鬼的二层楼上……汗
回复删除看了你博客,是天大毕业的?校友啊
北京的一切一切都是这么美好。。。明明就近在眼前却总也没时间看,这是最郁闷的事吧
回复删除我上大学之前对这个土生土长的城市一直很陌生,没怎么打量过。在外面上了四年学回来,才开始逐渐认识。
回复删除银安殿内彩画真不错,可惜没亲眼看上一看
回复删除听说现在上锁了,不知道我还能不能进得去了。
回复删除庆仔拍得果然不够帅三毛拍得还凑合孚王府恐怕以后都是我脑子里的记忆了再也回不去了
回复删除我的初夜就是这里度过的,哎
回复删除弘晓的咏九爷府的诗句你看过没?
回复删除在使用中加以保护也是保护古旧建筑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只要使用过程中不要毁坏,并且国家应该拨付一定保护款项,或者是象征性地给使用者补贴。但是使用者不应把建筑视为私产,应该部分地向公众开放,即其不拥有产权,只有使用权。其实对很多达不到文物标准而又有保留价值的古旧建筑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加以保护,比如南城的老会馆、名人故居等等。总比全拆了强百倍。博主和你的朋友片子拍得不错,很好的光影和构图。学习。
回复删除多么美好的记忆啊 羡煞旁人啊
回复删除哈哈,也成了往事了。
回复删除